找到相关内容51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禅宗法脉传乘史略(2)

    牛即是?”道一无对,怀让进而咄咄逼人地发问:汝为学坐禅?为学坐佛?”如此尖锐,对于僻处一隅又初出茅庐的这位年轻人来说,实在是警醒人心、开发性灵之语!在这场交谈中,道一提出了三个问题:1、“如何用心,即...随着时间推移,所谓“接机”在思想内容上无所创新,多在形式上玩弄花样,逐渐流于空洞无聊、神秘主义一途。然而,无数条“接机”,无数次巧妙的、精美的答辩,无数次直指性灵警醒人心的当头棒喝、劈头踢打,无数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30456326.html
  • 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

      (xviii)雷音三昧破三禅天有.智者云,此禅乐最深,执著诸乐.菩萨为警醒其乐,而修雷音之行,自证雷音三昧,亦令他人得证.   (xix)注雨三昧破四禅天有.智者解释曰,四禅如大地,具种种种子,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456521.html
  • 从寺院讲唱到俗讲、转变

    唱导内容:或语无常,或引俗典,或采见闻,或陈罪目。俗典、见闻,乃随手拈来,以为教义佐证,无常、罪目,亦释家常谈,以为警醒人心。导师既要了解当下发生的善恶因果事件,又要了解听众的身份和心理,随着听者身份...

    俞晓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2456588.html
  • 宁波七塔寺桂仑老法师略传(2)

    ,以后的佛教将其援入,流传开来。总之,善恶报应  的思想是中国百姓头上悬挂的一把“达利克斯剑”,对人的思想警醒起到了巨大的威摄作用,任何善恶的行为,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,如果没有马上得报,“不是不  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1156915.html
  • 嘉瓦仁波切文集四:清净世界

    现状,对我们以及对未来一代所造成的困苦,将是无法想像的。我们不仅要对整个世界的幸福和安危付出关怀,同时,对人类历史上这种前所未有的环境恶化,也必须引起极度的警醒和关注。  我想,无论怎样,我们在这个世界...

    嘉瓦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659028.html
  • 对2O世纪中国佛教批判风潮的双重省察

    ”问题上的诸多批判表示大半的“同情理 解”。在我看来,这种批判至少有其警醒的价值 :它提醒我们必须对 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在“境界”与“言教”、“真谛”与 “俗谛”、“实相”与 “现象”的层面上进行认真地...

    唐 忠 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01559153.html
  • 杰仁波切著:杰仁波切读圣经——用善意打开沟通的大门(1)

    经文、评论经文,或是在回应专题讨论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,杰仁波切的心思没有一刻不是令人惊讶地清晰。有一回,他谈到了如何运用大乘佛教的禅修修持来帮助我们的知觉保持警醒、专注,而不至于散漫、或是“昏沉”地...

    杰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1159394.html
  •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

    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据,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。孔孟之道经过洗汰和转化,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,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值得我们警醒的是,今天、明天、后天的建设者,也是为人父母者,离开我们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4259625.html
  • 西藏阿里古格壁画艺术

    金刚铃象征能警醒一切有情众生,而白色则象征洁白无染的净心。   与卷草纹菩萨像有别的是另一类菩萨像,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和韵致,体现出高贵典雅、静穆和谐的宗教美感。这些菩萨、度母像均被安排在...

    桑吉扎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3759679.html
  • 佛法的终极?——立足于“负向价值”的佛教信仰发生

    观点应该是那些充满“护教”热情但缺乏开放视野的信徒时刻警醒的重要信条,否则,忽视与其它宗教的对话只能导致自身的日趋狭隘。一种宗教如果绝对排他性地坚持“只有自身才是终极的”,那么,这种宗教的福音又如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0059830.html